您现在的位置: 斯坦利港 > 斯坦利港文化 > 正文 > 正文

电影海报设计大师离世,他的这项绝活你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5/17 18:38:02

年5月20日,因阿兹海默并发症,好莱坞传奇电影海报设计师比尔·戈尔德(BillGold)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尼治镇去世,时年97岁。

在7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戈尔德制作了超过幅的电影海报作品——它们横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中,《卡萨布兰卡》、《欲望号街车》、《发条橙》、《驱魔人》等极具辨识度的海报设计都出自他之手。可以说,你对很多你所喜爱的电影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来自比尔·戈尔德的创作。

在海报艺术转向摄影和计算机生成图像之前,戈尔德都是使用丝网印刷的传统工艺徒手绘制电影海报的。在用惯了PS和美图的年轻人看来,“丝网印刷术”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字眼,它能设计出如此精美的电影海报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同于流水线的批量产物,戈尔德设计的海报本身就是艺术品,它还同时兼顾着影片的情节、情绪或谜团。这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把握,被《纽约时报》形容为“给了数百万在黑暗的电影院中等待的观众诱人的一瞥。”

丝网印刷最早起源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夹颉印花”方法。随着印染工艺在民间流行,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丝网印刷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现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常印花的T恤图案、广告指示牌、家电印花等都是它的“杰作”。

(图片来自站酷)

顾名思义,丝网印刷是用丝网作为基底,制作带有图案或者文字成品的印刷术。印刷时,需要将丝网印版一端倒入油墨,用刮板对丝网印版上的油墨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同时朝丝网印版另一端匀速移动,油墨在移动中被刮板从图文部分的网孔中挤压到承印物上。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因为一次只能印压一种颜色的油墨,所以面对多彩的海报图案,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着色部位进行多次上色,这就是我们常会听到的“套色”工艺。它对手工技术的要求很高,一张海报难免出现套色不准、颜色晕染等问题,稍有不慎便会报废。

以黄、品红、青和黑四种颜色组成的四色印刷为例,即有24种不同的排列组合,选择符合油墨特点和叠印规律的印刷色序,才能使印刷品的色彩更忠实于原稿,图像层次清楚、网点清晰。此外,印刷海报对于纸张的平滑度、白度、紧度和表面强度也各有不同。

(图片来自搜狐科技)

丝网印刷主要由五大要素构成:印版、刮板、油墨、印刷台和承印物。除了制作海报所用的纸张,承印物还可以是木材、玻璃、金属、塑料等众多的基材。

对于丝网而言,最关键的参数是网纱目数。它是印版的精度单位,指一英寸内,印版的孔数。例如目,是指在一英寸内有个网孔,因为1英寸=2.54厘米,所以1毫米内就有5.9个网点。

(图片来自搜狐科技)

对于电影海报而言,不同部分会选取不同目的网纱印刷。

厚重的大背景可以选取-目。目数越少说明网孔越大,下墨量也就越多,覆盖力也就越强,大颗粒的油墨用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下,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一般的人物场景的描绘,则可以用-目。这是目前工业上最为常用的网目范围,它既可以过滤油墨,又能够保证印刷的精度。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网纱可以减少出错情况,一张网纱多次使用,对于生产的成本时间也有较好的控制。

而在海报的文字、数字介绍部分,或者人物的细节刻画时,就需要用到-目的高精度印刷效果了。

通常来讲,电影海报的丝网印刷有手工印刷和机械印刷两种方式,而机械印刷又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印刷。相对而言,手工印刷耗费的人力、时间成本较高,操作起来也不如机器来得便捷,但制作成的海报却因为数量稀少,和其他工艺品一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图片来自志乐园)

一部电影的上映伴随多张电影海报诞生。根据传播渠道和作用不同,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原版电影海报,即是由电影发行公司发行的电影海报,对海报发行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第二类是授权的电影海报。授权版的海报由于价格较为低廉,发行量大于原版电影海报,在市场上较为多见。

戈尔德制作的丝网印刷海报是第一种。一般而言,这种头版海报有独特的“防伪标志”,即采用双面印透的方法来区别与其他海报,并且所有的原版海报的尺寸基本上都是99*69cm。再版海报的尺寸相同,但都是单面印刷的。每版海报都是限量印刷的。作为一种收藏品,其价值不可估量,国外的电影海报收藏者是专收原版电影海报的。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曾经与戈尔德合作过的著名导演不胜枚举,包括: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斯坦利·库布里克和费德里科·费里尼等。但和他关系最为紧密的合作者,是曾主演《荒野大镖客》、《廊桥遗梦》的著名美国影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年起,戈尔德负责了他主演的所有电影的海报设计工作。

《肮脏的哈里》是两人第一次的合作。在海报画面的构成上,戈尔德将影片中的警察哈里使用的枪作为海报的中心图像,左前方玻璃破碎的效果暗示着子弹从中穿过;而作为影片中主角的哈里,则像从侧面进入到海报画面中。在后期处理上,戈尔德专门使用了黑色背景、粉色勾线、黄色侧光的三重套色技术,营造“迷幻”视觉效果,这也被设计评论家StevenHeller称为“拥有流行艺术的品质”。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简洁而不简单的印刷工艺,与戈尔德“少即是多”的美学设计哲学不谋而合。在这些海报中,你可以从冲击力极强的对比撞色中,感受到电影戏剧性的内在氛围——这便是海报设计大师的成功之处。

如果说,丝网印刷在从前是技术,在当今的电影界便是风格。年上映的电影《西部慢调》讲述了19世纪末的美国西部往事。影片的宣发海报采用叠影套色,蓝天的背景专门留出网格的星点油墨斑痕,极具复古风潮。这张海报也被《帝国》杂志评选为当年25幅最佳电影海报之一。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看来,丝网印刷并没有随着时间消亡,反而被富有创意的电影人唤起新生。或许,这就是戈尔德希望看到的景象吧。

作者:东东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tanligang.com/stlgwh/12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斯坦利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