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斯坦利港 > 斯坦利港文化 > 正文 > 正文

约会休闲找乐子,北京的这些电影院您还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16 17:01:58
北京扁平疣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21/8872657.html

北京日报图

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曾说:“银幕是一个如此神奇的媒介,它能在传达情绪与感情的同时仍然饶有趣味。我想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所无法企及的。”

自电影进入我们的生活以来,它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人们也会找机会看场电影。

时代发展,随着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家看电影越来越方便了,却仍旧忘不了那块大银幕。

电影院,这一陪伴了几代人的重要场所,蕴藏着满满的回忆。

晚饭后看场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北晚新视觉供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电视还非常少见的情况下,看场露天电影成了孩子们最期盼的事情。每当看到宣传栏有放电影的消息,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放学后,饭是可吃可不吃的,天还亮着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小伙伴们一个个拿着自家的板凳先占个“有利地势”,有时候为了多占几个位置,一股脑儿地把家里的板凳都搬出来了。

不像现在,家里的凳子都是统一样式,一次性能搬一摞出来。那时候的板凳都是自己家里做的,高矮胖瘦全都不一样,有板凳有马扎,就得来回跑好几趟。即便这样,大家也干得倍儿起劲儿。

不过因为去得早,孩子们占的位置都是前排。等真正看了电影才知道,要一直仰着头脖子真是酸啊!后来就有经验了,位置不能太靠前,中间地儿才最有利。

“准备工作”就绪,就等着放映员拉大幕、摆放映机了。

北晚新视觉供图

用于悬挂放映幕布的架子是木质的,一横两竖,有将近10米的高度,属于永久性的,幕布则是临时挂上去的。放映员在幕布四角各穿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拴一个砖头,使劲往上扔。

有时候看着放映员好几次扔不过去,小伙伴们乐得前仰后合。后来还想过去帮忙,试着扔,人家正憋着火呢,少不了被骂一顿。其实小孩子哪儿扔得上去,就是图个乐。现在想想,把大砖头扔到三四层楼高,还得越过横杆,真是不容易。

等到银幕挂好、放映机到位,夜幕降临就可以看电影了。

那时候的电影都是些老片子,像《铁道游击队》、《刘三姐》、《地道战》之类的,播放的时候放映机的小马达还有轻微的咔咔声。

大多数孩子看电影时都不太专心,东瞅西望,一会儿看看看放映机的光柱,到底照射出什么虫子,一会儿抬头看看夜空。有时候看见流星,就开始骚动:“流星!流星!”一双双小手全举起来,后面大人忍不住了拿着扇子一通打:“给我放下!好好看电影!”

一场电影1—2小时,放映结束后,家家户户搬着凳子陆续散去。

当时放电影的地方被称为“大广场”,后来盖起了电影院,虽然条件好了,但其乐融融的感觉没了。如今看电影都在室内,哪儿还能看到流星?而且谁要敢在电影院里伸手指乱比划,肯定得挨揍了!

如今的汽车露天电影院北晚新视觉供图

那些年走进的电影院

除了露天电影,早年间的电影院也让人留恋。

和别地儿不同的是,北京的电影院不少都是戏园子改建的,如大观楼电影院、天桥电影院、中华电影院、珠市口电影院等。

大观楼电影院北晚新视觉供图

解放前,还有不少戏院,在演戏中情节时,加演电影配合。如庆乐戏院演《济公传》,演到济公提拿华云龙,两人从高楼上飞下,就放映电影。当济公落地提鞋时,剧场灯光就亮了起来,接着演戏。

现在看来倒也不失为一种时髦的表演形式。

到年,北京共有电影院24个,能容纳多名观众。

解放后,北京电影院的建设更进一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不管是在影片种类还是影院规模上,都非昔日可比。

到年,北京的电影院数量增加到了个。记得当时比较有名的电影院,包括大华、花市、紫光、大明、长虹、胜利、红楼、地质礼堂、西单剧场、儿童剧场、工人俱乐部等等。

胜利电影院北晚新视觉供图

首都电影院北晚新视觉供图

八十年代初期,一个月工资20来块,看场电影就要5分钱,算是很奢侈的事情了。即便这样,人们看电影的欲望也很高。

据统计,年北京市电影院全年放映的场次是场,观影人数多达万人次,被称为电影事业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每逢有新的电影要上映,影院门口的板子上就会张贴醒目的电影画报,能排上队买上票的就可以激动地去看电影了。

90年代初红楼电影院前的影讯北晚新视觉供图

报纸上也会提前刊登电影放映信息,一次几部电影,很多人白天上班先看报纸上的电影广告栏,看哪个电影院有感兴趣的电影。

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第4版上的影讯

进了电影院之后,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厅,几百号人都坐在一个厅里。座位都是木质的折叠椅,起身的时候一不留神都可能拍到屁股。

80年代的电影院影视剧截图

那时候都是胶片电影,一部电影拷贝大概有五六盘,由相邻的几个电影院共用,按放映的时间顺序先后传递。

这专门送拷贝的人就是跑片员。

年电影《马路骑士》中的跑片员

每一卷胶片大概有10斤,一部电影五盘胶片就是50斤。听有些跑片员回忆,一辆摩托车可以装4部电影的胶片量,大约两百斤重。有时候这些胶片压得摩托车轮胎都没气了。要是碰上电影比较长的分上下部,就会更重

年电影《马路骑士》中的跑片员

干这个活的都挺辛苦,而且时间是绝对不敢耽误的,如果传送中出现意外不能按时送达,就会出现“拷贝未到”的景象。

在这种情况下,放映员只能无奈地再放会儿新闻纪录片的加片儿。但耽误时间长了,看电影的观众也不干,急得直发脾气。

年《少林寺》轰动全国,几家电影院24小时轮放,这可累坏了跑片员,很多人都是骑着幸福驮着拷贝满城赶场子!

多少人因为这部电影迷上了李连杰和少林寺?

老电影院今何在?

如今,人们看电影有了更多的选择,电影院里的设施也越来越先进。曾经那些陪伴我们的老电影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医院对面的“大华电影院”,曾经长期闭门,经过装修后,不久就会重张。外墙上那几条白色的线条及总体的外观还能使人想起大华电影院原来的样子。

京报网张宁摄

同样位于米市大街与金鱼胡同东口交汇处的“红星电影院”相信北京人也不会忘记,这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童年记忆以及挥之不去的英雄形象。现在原址上矗立的大楼已经成为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了。

京报网张宁摄

“花市电影院”原来所处的位置是国瑞城东侧的路口位置,现在已被道路所取代。

京报网张宁摄

在紧挨路口的国瑞城东南角现有一座影院,名为花市影联百老汇影城,取代了原来的花市电影院。

京报网张宁摄

地处王府井南口东侧路北的“儿童电影院”所在地,现在是东方广场W1座。当年这里放映的主要是儿童电影。

京报网张宁摄

东方君悦大酒店入口台阶处,是当年“青艺剧场”的所在地。

京报网张宁摄

在我们心中无比神圣的“中国儿童剧场”,演出过许多耳熟能详的中外童话剧,放映过无数经典电影。现如今它依旧矗立在东华门大街中段,门前虽已不像从前宽阔,但依旧是大家心中的那座城堡。

京报网张宁摄

隆福寺街里的“东四工人文化宫”也叫“东宫影剧院”,是原样保留最完整的影院,高高的圆拱形外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使人过目不忘。只不过正面现被违建所遮挡,但很快违建将被拆除,漂亮的弧顶定会再次抓住你的眼球。

京报网张宁摄

位于东四工人文化宫与隆福大厦之间的是“长虹电影院”,现名“长虹影城”。虽还在原址,但已非昨日样貌,影城现正随隆福寺街一起整改。期待隆福寺街再次开街时,“长虹影城”以新的样貌示人。

京报网张宁摄

有时候路过这些地儿,不禁联想起当年看电影的那些日子。在这里,我们有了一个个童年偶像,与小伙伴度过了欢乐的时光。老北京的这些电影院,陪伴我们成长,也记录了一个时代……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tanligang.com/stlgwh/12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斯坦利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